|
发表于 2021-12-20 15:31:50
|
显示全部楼层
以下内容摘自张筱雨《商业经典案例课》
丨如何应对外部因素?
至于为什么要去火星,当然是应对“地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”这个外部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。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,火星是最合适的殖民星球了,举一些明显的例子:
火星有大气层,虽然密度只有地球不到1%,但丰富的二氧化碳对于制造燃料,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都很重要;你还记得《火星救援》那个电影里马特·达蒙种的土豆么?
火星上是有水资源的,这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火星的昼夜交替和地球非常相似,一天在24小时39分钟左右,使得人类在作息方面很容易适应;而像月球这样的星球,一天差不多等于一个月,现今的人类很难适应。
火星的温度在-143℃~30℃左右,和地球也接近得多。人类容易生存。
火星离小行星带很近,可以更方便地从小行星中获取像金属、水这样的资源。从火星出发进行外太阳系开发更为方便。
当然我不是天文专家,咱们也不是天文专栏……关于火星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文献甚至科幻小说已经很多了,相信有些同学比我还了解。
而至于为什么是100万人居住下来?道理也很简单。
首先,只有居住下来,慢慢改造这个星球最终实现自给自足,才能真正起到给人类“买保险”的作用,否则火星上的人类如果还要靠地球的支援,那就不叫“保险”了;
第二,Elon Musk估算只有达到了100万这个量级的人口,火星上这个真正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才能建立起来——比如有一天突然地球消失了,那么这100万人里得有会操作挖掘机的、得有能搞物理和天文理论的、得有会种菜种玉米土豆的,当然还得有医生、工程师甚至政治家……要达到这种程度的丰富性,1000或者1万人是不行的,但100万这种量级应该可以了。
但这也仅仅解决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让人类灭绝的“外部原因”,而“内部原因”我们还没有解决,也就是:超级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
丨如何解决内部问题?
同样还是那句话,不管你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如何,不管扎克伯格或是业界各种专家对Musk各种“人工智能威胁论”发表过怎样的观点和看法,如果你明白他其实是在给人类买保险的话,就不会在意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有多低了——正因为概率低但是破坏性大我们才要买保险啊,不然大家这是在干什么呢。
我们可以来简单回顾一下上次我们在讲Neuralink的时候总结的逻辑:
语言和文字的重大功能是传递和保存知识,这几乎是我们人类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得如此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;
然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,有其工具意义上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。具体表现就是速度慢、精度低;
以前这种低效率还不是太大的问题,但是随着比特世界的迅猛发展,人类传递知识效率低这件事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;
假设有一种新生物,在它们那个世界里的所谓的“语言和文字”积累知识的效率比我们要高上几千几万倍,那么它们会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赶上我们过去几十万年文明的发展,甚至超越我们呢?
最后,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,人类已经和机器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。
这整套逻辑下来,其实就可以简化成一句话: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统治人类的、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有多大概率出现,但是一旦出现了,以它们累积知识和演化的速度,人类是绝对比不过的,真打起来我们一点胜算都没有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
Elon Musk的答案就是:打不过它们,我们就成为它们。人如果和机器成为一体,就不存在这种对抗问题了。
所以你看Neuralink成立的时候是怎么说的——短期内的目标是提高人类福祉,比如通过脑机接口的技术帮助帕金森或者癫痫病人克服疾病,而长期的目标就是,依靠这种——通俗但不完全准确的说法来说就是——给大脑里植入芯片的方式,将人类与机器合为一体,将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彻底融合。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。
而且,这种做法还有一个人们很少谈到的好处——想一想,人类要在火星上生存,想要适应新的环境,必然得对火星进行改造。但是,我们目前甚至未来若干年能抵达的星球,每个环境都非常不一样,能改造火星,不代表能改造木星、水星、海王星、各种你没听说过的星……怎么办?人类还怎么适应太空生活和各种星球的环境?
那么答案也很简单了,改造自身。
如果有一天我们已经不再是如今的血肉之躯,成为了不知道什么形态的,比现在高级无数倍的赛博机器人之后,人类这个种族就真正延续下来了——虽然你可能觉得,“人类”这两个字的定义也不同了——不过这也没关系,因为那时候语言这个东西早就没了,更别说汉字和定义了。
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天方夜谭,我只知道,如果你几百万年前问一只猴子智能手机是什么,它可能也完全无法理解。
也许有一天这样的情景真的会到来,也许人类历史后来并不如Elon Musk这般设想而发展。但毫无疑问,他倾尽一生所做的事,和我们每个人、和我们这个物种的未来,都前所未有地息息相关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