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bottom↓
回复: 193

继电器的三种附加电路----个人认为很经典!

[复制链接]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1:22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继电器的三种附加电路

继电器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元件,一般由晶体管、继电器等元器件组成的电子开关驱动电路中,往往还要加上一些附加电路以改变继电器的工作特性或起保护作用。继电器的附加电路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:

继电器的三种附加电路 (原文件名:2005527205433917.jpg)
1.继电器串联RC电路:电路形式如图1,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。当电路闭合时,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现象会产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,从而延长了吸合时间,串联上RC电路后则可以缩短吸合时间。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,电容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可视为短路,这样就将比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高的电源电压加到线圈上,从而加快了线圈中电流增大的速度,使继电器迅速吸合。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,电阻R起限流作用。

2.继电器并联RC电路:电路形式见图2,电路闭合后,当电流稳定时RC电路不起作用,断开电路时,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而产生感应电动势,经RC电路放电,使线圈中电流衰减放慢,从而延长了继电器衔铁释放时间,起到延时作用。

3.继电器并联二极管电路:电路形式见图3,主要是为了保护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。当图中晶体管VT由导通变为截止时,流经继电器线圈的电流将迅速减小,这时线圈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动势与电源电压叠加后加在VT的c、e两极间,会使晶体管击穿,并联上二极管后,即可将线圈的自感电动势钳位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,此值硅管约0.7V,锗管约0.2V,从而避免击穿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。并联二极管时一定要注意二极管的极性不可接反,否则容易损坏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。

阿莫论坛20周年了!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爱护!!

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,我没有珍惜,现在想起来,还好我没有珍惜……

出0入0汤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6-24 21:22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虽然很简单,但是很透彻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1:26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错!!!

出0入22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1:28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。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2:22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错
收藏 非常经典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2:34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用过第三种,很有必要,一二种方式没试过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2:37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一种花值得研究!

第二种应该是和第三种一样的!不知道哪一种效果更好!
我个人觉得可能第三种还要好些(二极管要选择得合适)
也见过第三种上还并一个电容的,一般都是驱动电压为几十V上百V的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2:55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常用第一种和第三种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3:00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很有价值阿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4 23:39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简单实用,谢谢分享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7:59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噫?9楼怎么没有了?我认为讲得很好呀@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8:02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占个位置

出10入1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8:08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继电器线圈(24v以下电压)两端并联的二极管各位一般采用什么型号的?我一般用1N4001,不知用1N4148是否可靠?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8:09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用第二种。。。能把三种方法 R C D的参数选择来个分析就好了

出10入21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8:19:32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一种图中的R如换成稳压二极管还会有一定的省电功能。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8:38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,不错,很实用!!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8:56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,8cuo

出0入4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9:01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93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5 09:04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只用过第三种,用4004

出0入0汤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6-25 21:18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三种的二极管我常选用1N4007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6 13:55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make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6 13:58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学习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6 17:19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错
收藏 非常经典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6 19:20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二种的解释有问题,应该和3种一样,是吸收反相电压的,并且延时时间可以由RC回路调整,通常短于第3种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6 21:39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收藏

出0入228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7 22:05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7 23:04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就我说知,常用的是后面二种,第一种我是第一次见到,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。
这些附加电路的功能是:
1.避免继电器释放时产生高压,以提高开关原件的寿命;
2.这些电路都是能量吸收电路,能够消除高压放电引起的电磁干扰;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8 00:17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直流的一般用第3种,用于保护晶体管,否则晶体管一般很快就坏掉,以前一直用4007和4148,现在改用RF103,反正都没出过问题,第二种一般常见于交流电路上,比如交流电磁阀线圈,第一种就没见过了,呵呵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8 11:07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28楼的用法是最常见的。
第一种电路即使是对的也不是个好电路,因为那个电阻白白消耗功率,一般继电器的线圈电流都较大,这个电阻会消耗很多功率,发热大,还有可能要用大功率电阻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8 11:51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8 12:01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很好,学习啦~~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9 13:12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没人发现问题吗?
1是加速吸合
2应是加速断开
3应是延时断开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9 14:06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2.继电器并联RC电路:电路形式见图2,电路闭合后,当电流稳定时RC电路不起作用,断开电路时,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而产生感应电动势,经RC电路放电,使线圈中电流衰减放慢,从而延长了继电器衔铁释放时间,起到延时作用。

楼上的兄弟,第二个图是延时断开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9 14:17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的意思正是对这一描述不认可:
线圈实际是一个储能元件,断开电路后,电感产生感应电动势,经RC回路会加速能量的损耗,回为电阻是一个是耗能元件,而最终使电圈快速释放掉能量。
相反,加一个二极管续流,能以相对低的损耗维持线圈的能量,以保持吸合。

2的接法,如果这个电容足够小或电阻足够大,继电器会瞬间断开。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29 16:39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来说一下吧
第一个其实用的不多,相当于一个节能型电路,原因在于继电器吸合的时候要求电磁力比较大,因为此时有空气隙,磁阻较大,磁力较小,此时通过电压高一点,增大吸合力。额定电压就是保证这个吸力。但吸合以后,由于空气隙减小了,磁力加大(电压不变的情况下),磁力也比原来大的多,此时其实降低电压也足够维持吸合力量。所以有些电路为了节能,增加了这部分。如果使用量大就能看到效果,但这个电阻不能换成二极管,原因自己分析一下。这个电路一般是用于交流电路里面的。
第二个电路常用,用于交流电源电路,这个电路就是RC吸收回路,如果没有这个吸收回路,当继电器线圈失电的时候的能量没有泄放回路,很容易打坏前面的开关(或者是前级继电器触点),这种损坏不是每次都能看到的,而是一种累积,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问题。
第三个电路也常用,这个电路是用于直流电源电路里面,其实也是一种吸收回路,原理与上面一样。主要用于线圈失电(前级触点断开)的时候将继电器线圈里面的能量泄放掉。一般前级开关是晶体管,如果没有泄放,很容易击穿!!所以直流继电器线圈旁边都加个反接的二极管原理就是这样的。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30 19:54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上个世纪九几年《无线电》上有详细介绍的,好几种电路,让继电器工作时(吸合后更省电)。谁要有无线电合订光盘就能查到。另外问问各位大虾,那合订光盘拷电脑上后,只有在光驱里放一张所谓的“正版光盘”才能正常阅读,我的笔记本光驱快不中用了,将来岂不是不能看了阿,谁能帮俺解决下这个问题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6-30 20:37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实践出真理,电路的精髓就是RCL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19 09:38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19 09:52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俺也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19 11:00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晕死,这些都是常识.....

第一个电路是为了省电.继电器在通电瞬间电流由电容旁路,而吸合后电流由电阻限制,从而起到省电作用而不影响吸合时的性能.
第二个电路是为了消火花.火花属高压高内阻而驱动为低压低内阻,所以火花会被吸收掉,而不会影响正常的吸合和释放
第三个电路是为了续流,防止击穿三极管.继电器延迟释放是这种接法产生的不良副作用而非"效果",控制高压时会大大加快继电器触点的损耗,正确的接法是用稳压管跨在三极管的两端.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19 11:37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,设计中往往忽略很多细节。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19 13:50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记号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19 19:25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学习了。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21 15:31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年少冷眼向青天。有奇志、穿云端。越千峰、攀绝巅。此身一误三十年。醒时惟有,书中富贵、梦里繁华、枕上胭脂残! 而今傲啸山林间。对碧水、挥七弦。气已平、心自安。对镜莫再空自怜。明朝归去,人在天涯、心老西山、笛破五更寒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21 17:25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只用过第三中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22 05:52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学习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29 07:42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一种是不可靠的,断开继电器的时候  线圈没有  放电回路
最好还是要加续流二极管快速放电  第二和第三种可行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29 10:28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有用哦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29 10:49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很好,收藏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8-8-29 11:45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收藏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9 11:29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学习了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0 21:47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只用过第三种~~~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1 09:09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1 15:03:42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二种元件选则合适了要比第三好,因为第三个一般使用的是4000系列的二极管 这一系列的是整流二级管 导通时间比较大 动态反应不如租容的第二种好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1 15:24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good~~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2 10:09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图2电路运用在交流继电器用以抑制线圈端电时产生的尖峰电压,以减低对电子电路的干扰。我见过德国装备的电气室,每个交流继电器/接触器线圈上都并有rc,因为电子控制柜也在同一室内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2 11:40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分享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2 12:41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很好 现实中很使用 复杂的都是由简单组成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4 17:49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记号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-15 08:11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记号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3-11 21:48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似简单,却大有文章啊!好东西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2 19:09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收藏!!!!!!!!!!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3 11:58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分享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7 19:48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收藏,经典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8 09:15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标记一下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8 09:25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8 14:41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一种好像叫加速电容的用法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8 16:15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9 10:39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25 10:00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25 10:31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
出10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25 11:04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"1.继电器串联RC电路:电路形式如图1,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。当电路闭合时,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现象会产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,从而延长了吸合时间,串联上RC电路后则可以缩短吸合时间。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,电容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可视为短路,这样就将比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高的电源电压加到线圈上,从而加快了线圈中电流增大的速度,使继电器迅速吸合。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,电阻R起限流作用。"

也用于降低继电器在工作时的功耗,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,电容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可视为短路,这样就将额定工作电压加到线圈上,继电器正常吸合。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,电阻R起限流作用。(保持电流小于额定工作电流)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27 20:08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有用的电路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27 20:14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6-27 20:43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还可以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8-31 10:09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8-31 22:26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新手,不很明白,哪位耐心的给讲讲,谢谢了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8-31 22:32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错

出0入0汤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9-12-29 09:53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网站被攻击之前这个帖子穿裤子了呀!哈哈现在没有了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2-29 12:46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2-29 13:24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09-12-29 13:40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3 15:15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一种和第三种都用过,第一种主要是用在对功耗有要求的场合,这样可以降低功耗,继电器吸合后,只需要比较小的保持电流即可,和线圈串联的电阻不能大于线圈的直流电阻。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3 15:33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打包 带走了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3 19:40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赞一个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3 21:59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mae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3 22:49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经典啊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4 10:15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只用过第三种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4 13:21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实用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4 16:11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记号!~我常常用的第三种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4 16:11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记号!~我常常用的第三种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4 16:17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2010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4 16:27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具体电路里选择的问题,何必在这里讨论出其好坏呢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4 19:32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2010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5 23:53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6 22:16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只用过第三种,用4148的效果比4004效果好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7 12:50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,不错,很实用!!!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7 12:56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mark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7 18:39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学习了,我用了第三种。

出0入0汤圆

发表于 2010-1-8 08:54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挺好的,顶一下
回帖提示: 反政府言论将被立即封锁ID 在按“提交”前,请自问一下:我这样表达会给举报吗,会给自己惹麻烦吗? 另外:尽量不要使用Mark、顶等没有意义的回复。不得大量使用大字体和彩色字。【本论坛不允许直接上传手机拍摄图片,浪费大家下载带宽和论坛服务器空间,请压缩后(图片小于1兆)才上传。压缩方法可以在微信里面发给自己(不要勾选“原图),然后下载,就能得到压缩后的图片】。另外,手机版只能上传图片,要上传附件需要切换到电脑版(不需要使用电脑,手机上切换到电脑版就行,页面底部)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Archiver|amobbs.com 阿莫电子技术论坛 ( 粤ICP备2022115958号, 版权所有:东莞阿莫电子贸易商行 创办于2004年 (公安交互式论坛备案:44190002001997 ) )

GMT+8, 2024-6-3 12:02

© Since 2004 www.amobbs.com, 原www.ourdev.cn, 原www.ouravr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